欢迎访问立凡知识产权! 请 登录免费注册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400-686-0890

高校科研专利为何花多果少?
  • 时间:2016-07-27
  • 编辑:www.lifanip.com

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明确的市场导向,助推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成果顺利落地,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给专利转化“松绑”?

  难以走出象牙塔

  从2012年起,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温国华教授每年都要参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各种展会,期待给他手中的众多发明专利顺利找到“婆家”。但每次总是问的人多,真正想要的人少。从2007年到现在,温国华共申请了11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60多项已经得到授权,涉及马铃薯深加工、沙漠治理、废弃物回收等诸多领域。从转化情况看,除了早期有4项专利转让给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的2家企业外,其他专利的转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近年来,随着我区各高校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专利申请、授权数量都得到提升,但大部分专利‘只开花不结果’,转化难的情况普遍存在。”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韩勇介绍,从近些年专利申请、授权、管理情况数据看,高校专利工作发展快,但普遍存在寿命偏短、运营状况不佳、技术转化不畅等问题。据统计,我国高校平均专利转化率只有5%,我区更是不足3%,这一数字大大低于来自企业的转化率数据。许多持有专利的老师都像温国华一样,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通过自己的人脉和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专利转化落地。

  专利为何一直在“沉睡”?

  专利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

  “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政策,将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都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但也仅仅停留在评职称、评奖等方面,而对于专利转化方面考虑较少。”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栗文义表示,高校专利转化率偏低与高校的评价体系有关。大部分高校存在重论文、轻专利,重专利申报、轻转化的现象,研发人员完成职称评定、论文发表任务后,多数专利成果就被束之高阁,乏人问津,无法实现专利转化应用。而高校也普遍缺乏统一的监管与运营,造成了资源浪费。

  与市场需求对接应是良方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企业拥有足够的经费和实验空间,而高校科研人员拥有相关的专利技术,双方合作自然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与高校搞科研不同的是,企业总是希望把钱投给有前景、有收益的项目,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张建斌说,高校专利想要更好地实现转化,就必须能解决企业实际存在问题。远离市场和企业,不接地气的专利肯定会遭遇转化难题。

  2010年,在给鄂尔多斯一家化工企业做培训时,张建斌发现这家企业用氨法捕捉二氧化碳过程中,氨的损失量比较大,给企业每年造成损失多达500万元。得知这一问题在类似化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后,张建斌开始着手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最终,他发现在氨中加入一种醇,可以增强其对二氧化碳的捕获能力,这一成果申请了2项专利。

  “由于只是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小规模实验,在企业大规模应用中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 张建斌补充道,高校科研经费紧缺,如果想做规模相对大一些的实验,光设备1套就需要20多万元,而且,仅完成1次实验就需要3000多元,进展顺利的话,项目完成正式投产前的实验大概需要四五十万元的投入。企业技术人员得知张建斌的专利技术后立刻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主动提出要和他一起开发这2项专利技术。目前,以该项目为核心,企业已经在土左旗的工业园区建设厂房进行工厂内的大规模试验。如果进展顺利,企业无需太大投入就能将这2项技术应用在原来的生产流水线上。

  转化平台亟须建立

  张建斌认为,高校许多专利无法转化,一般有其自身原因。如果专利技术发明人能更多考虑企业需求和市场前景,进行与市场对接的科研发明创造,这样,高校中的专利就能避免技术封闭在校园里、专利锁在柜子里的尴尬。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做市场推广,而这并非高校长项。”韩勇补充道,目前,专利转化平台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科研人员都是通过圈内人、人脉和企业牵线搭桥,成功率低不说,还分散了高校教师授课、科研的精力,不是长久之计。他建议,应引导更多高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尽快成立独立的知识产权业务处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使专利成果走向市场。

联系我们9:00-20:00

扫描立凡微信
了解更多优惠

版权所有:广州立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4031285号 Powered vancheer
商标免费查询
专业顾问人工查询,结果分析更精准。
  • 商标类别:
  • *商标名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QQ: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807-8322